close

  iTalent學習計畫  之前,我曾為一家精品百貨做年度教育訓練規劃,每月也固定參與高階主管們的會議,我發現這家公司雖為中小企業,但他們每次開會所做的決策都一定是握在總經理手上,總經理說了才算。處在這樣的局面下,由於決策過程毫無制度化、標準化方式可言,導致那些高階、中階主管經常陷入混沌不明的狀況,大家也都怨聲載道。

     而旁觀的我反而看得很清楚,這家企業的總經理(也就是老闆)因過度自我,大權一把抓,所以,他根本不在意屬下的意見或想法,也很少去發現、了解企業內部的問題,其結果使得他們百貨公司的營業額一年不如一年;不管是主管也好,小職員也好,大家都做得很沒勁。

   於是乎,我認為當你求職應徵進一家公司上班時,一定要注意這家公司的老闆或主管在決策時有沒有依據,夠不夠智慧,至於怎樣去發現?很簡單,只要從公司內部會議或任何活動中都可以觀察到,就讓我來指點你五個方向吧!

   一、觀察會議品質如何?

   公司內部會議品質很粗糙、不良時,這代表許多溝通方式不佳;假如是一個決策明確的企業,必定會注重公司內部會議的品質。而且,在開會中,是否有很制度化、標準化的過程;會議後,有無做追蹤、檢討?各部門在會議中是否經過充分的討論後決策者才作出明快的決定。

   事實上,許多公司裡的基層員工、中級幹部總是會抱怨開會一點用也沒有,這可能代表著上面的決策不明;不管怎麼說,對在這裡上班工作的人而言都是一個困擾。

   二、觀察企業主在作決定時的依據是什麼?

   基本上,企業主在作決定時分兩種型,一是直覺型、感性型,二是科學型,也就是理性型。

   直覺型主管憑感覺作決定,他的感覺可能來自第一印象、記憶印象或當時的心情,所以,他做了決定;說實在話,這種決定是對是錯全靠機運,因為他並沒有很科學的依據。跟著這種主管做事,壓力比較大,風險比較高,因為你不知道他會做什麼樣的決定。

   而科學型、理性型主管呢!他在作決定時會依據報表數字,透過會議溝通後,有一些量化、科學化的依據才下決定,跟著這類型主管,我們會覺得比較安心、比較容易信服。

   三、公司政令是否常朝令夕改?

   我們並不是反對朝令夕改,但朝令夕改的頻率若太高,則代表決策系統有問題。我曾替一家電腦公司上過課,他們一直希望企業能成為學習性組織,持續性發展,因此,在一次開完會並做過檢討後,決定每個員工從下個星期起,不必再受朝九晚五制式的約束,也不必再受通車之苦,只要各個人都能把分內的事做好即可,自然,這樣的改變令員工們很高興。

   想不到過了一個星期之後,企業主就發現不對勁了,因為整個出勤狀況並沒有預期中好,而且,當他要什麼資料或是找什麼人時,總是不順利;再者,一些共同合作的案子也因為人為因素不能銜接得很順利,這個老闆慌了,立刻把上班制度更改過來,要求員工恢復準時打卡進公司,並列為考核的依據。

   又試了一個星期,他發現員工反彈很大,工作情緒普遍都不佳,於是,這個老闆又斷然的調回原來制度。所以員工在這樣反反覆覆的政令中,自然對老闆的信賴度降低。雖然只是一件小事,但企業內若常常發生這類出爾反爾、改來改去的規定,作員工的會有很不安定的感覺。

   四、公司有沒有作一些錯誤的決定?

   當一個政令、規定頒布出去,不管對外的業務部門也好,對內的幕僚部門也好,當時間點一過就發現問題百出,可見決策品質有問題,也就是說在做決策時的前瞻性、周延性不夠,在這種環境中上班,也會讓我們不放心。

   舉個例,有一家沙龍型的化妝品公司,於去年因市場決策連續錯了三次,其結果導致業績嚴重虧損,光是一年之內就高達三億元,外國總公司不堪賠累,毫不猶豫的裁撤了台灣分公司。後來檢討歸納這家公司之所以賠大錢的原因,發現是負責人做錯了三個決定。

   其一,在商品市場上不該採低價策略來競爭,在成本增加下,想不到並未得到消費者的認同,當囤貨一直增加時,便出現了嚴重虧損問題。

   其二,營業出了狀況,決策者非但未作修正,反而又下猛藥,要求下游廠商陪他們一起吸收成本,削價再投入競爭,後來,連下游廠商都虧本了,導致沒有經銷商願意再當他們的通路。

   其三,當發現外部危機時,決策者並未做很好的因應,反而對內採取一些蒙蔽手法,企圖粉飾太平,以致員工並未警覺到公司出問題,內控上更沒有做調整,這麼一來,虧損的洞愈來愈大,當嚴重到一發不可收拾時,不僅決策者傻了眼,內外也都人心背離。

   原來這家化妝品公司在台灣已打下江山,擁有很不錯的知名度,想不到一年之內就毀了,可見嚴重的決策錯誤攸關企業存亡,身為決策者焉能不慎!

   五、既定的專案是否常中斷執行?

   很多公司在發展過程中,都會有一些專案及既定計畫要去做,若發現他們常在執行一半時就叫停,想當然耳,這樣的企業在決策體系中是有瑕疵的,因為,任何一個專案是否能貫徹執行,領導者的意志絕對居於關鍵地位;除此之外,專案在一開始是不是有完整的規劃,並充分底定計劃的終極目標是什麼,有了各方面種種配合,決策才能圓滿執行。

   回顧我自己領導的企業,平心而論,在前五年我所做的決策依據都來自自由意志,憑著個人經驗和當下的智慧,找出自認最好的方法;但到了第六年,我的決策開始變得更多元了,此時我願意去傾聽內部的聲音和外部的建議,再加上立刻就教於專業的分析,以及我自己的看法,各方面意見匯集之後,始成為我最後的決定。

   因為,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,眾人的智慧一定比一個人的智慧來得大。全方位人才培訓營

arrow
arrow

    威尼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